皮皮学,免费搜题
登录
logo - 刷刷题
搜题
【简答题】
阅读下列文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们习惯地把的学说合在一起称为“孔孟之道”,而把老子和的学说合在一起称为“老庄哲学”。老子和的学说之所以被称为哲学,是因为他们所探索的问题更接近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尤其是他们所提出的“道”是上古时期形而上学本体论最具概括力的哲学范畴。 1、众人说道 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阐释老子所说的“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道是本体。康德认为,本体是指与现象相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按照这种说法,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与现象相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客观地讲,这种说法确有道理。首先,道是物。老子在描述道的时候说:“有物混成。”(《老子》第二十五章)这充分证明老子确认“道”是一物。其次,道是“自在之物”。所谓“自在”,就是自己本来就存在。论述“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大宗师》)老子自己也说:“吾不知谁之子,之先。”(《老子》第四章)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是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最后,道“与现象相对立”。老子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形象,这就叫做若有若无。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后头。综合以上三点考察,道确实是本体。不过在老子的表述体系中肯定没有“本体”一词,否则,他一定会说“道者,本体也”。当然,作为解释学词汇,完全可以用“本体”一词去解释“道”,但是解释之后,仍然令人难以明白“道”究竟为何物,这种解释就变得意义不大了。 第二种说法——道是本原。本原是一切事实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最根本的实体。用这种说法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只有前半句成立,而后半句似乎不能成立。首先,道是一切事实的最初根源,这句话成立。老子明确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至如,一如,二如,我们下文还要详细论述,在此不展开讨论,但就这句话而言,不难看出“道”确实是一切事实的最初根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道是不可见的虚体,然而他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道是那样的渊深,它好像是万物的本源。其次,道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实体,这句话似乎不能成立。泰勒斯认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实体”,是因为在泰勒斯看来世界的基本元素;而在老子看来,道不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而是创造世界并内置于世界的力量。“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广泛流行,遍布于左右。“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第三十四章)”它寄寓万物之中而不主宰万物,可以说它渺小;万物靠他而存在而它却不主宰万物,可以说它伟大。值得注意的是,“道”与万物的关系,一方面“道”寄寓于万物之中,通过万物体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万物因为“道”的力量而得以存在。这就告诉我们,“道”在创造万物的同时,也寄寓在万物之中,但它却不是构成万物的实体,而是主导万物的虚体。 第三种说法——道是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它决定事物必然沿着某种趋势发展。用规律来解释“道”也成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无疑是说,人、地、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是有迹可寻的。这种联系决定了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的必然趋势,由于“自然”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因此,人最终效法的还是道本身。 列举至此,问题出现了:既然“道”是本体,也是本原,还是规律,那么,用这三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来概括“道”的本质,都会挂一漏二。我们只有用另外一个概念来涵盖这三个概念,才可以全面地揭示“道”的本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突破一对概念:“有”和“无”。 2、有无之辨 研读老子,首先要解决一对概念,就是“有”和“无”。如果理不清“有”与“无”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和“德”,进而影响到对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在一个车轮的轴套上,有了轴套的中空部位,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部位,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成房屋,有了室内的中空部位,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它的作用。 这里提到三件东西:毂、器、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中空,而恰恰是因为中空作用。这里所说的中空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可见“无”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存在。“无”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它可以发挥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可见“有”,不是指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而是指“有作用”。再换一个角度看,毂、器、室这三样东西都无意作为,但它们恰恰分别发挥了毂的作用、器的作用和室的作用,是有所作为的。这就充分证明了,老子所说的“无”,是指“无形体”与“无意为”;老子的说的“有”,是指“有作用”与“有所为”。二者都是存在。无形体而有作用、无意为而有所为正是“道”的一体两面,所以“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从无形体与无意上看,道就是“无”,从有作用与有所为上看,道就是“有”。 让我们再看一个关于有无之辨的例子。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 这句话如果直译,应该翻译成:万物从有中产生,有从无中产生。人们不禁要问:万物本身就是一种“有”,为何还要强调万物生于“有”呢?可见“万物生于有”的“有”,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存在,而是指道的“有作用与有所为”。也就是说,道一旦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就会创造万物,即万物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有生于无”,更是令人费解:如果有从无中产生,就等于说无中可以生有,而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无到有的过程缺少必要逻辑环节。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无”是指道的“无形体与无意为”,而“有”是指道的“有作用与有所为”。这样,“有生于无”的意思就是,道的“有作用与有所为”产生的“无形体与无意为”,换句话说就是,“无形体与无意为”的道,是“有作用与有所为”的。因此,“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正确解释是:万物产生的“有作用与有所为”,道的“有作用与有所为”产生的“无形体与无意为”。 如果这样理解“有”与“无”,那么,历来被认为不好理解的《老子》第一章,就会迎刃而解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 道,如果能用语言来描述,就不是那个永恒的道。道,如果能用语言来命名,就不是那个永恒的名。无,所命名的是天地开始之前道的状态(即道的无形体与无意为时的状态);有,所命名的是万物开始产生的状态(即道的有作用与有所为时的状态)。所以永恒的无形体与无意为,要用它来观察道的奇妙;永恒的有作用与有所为,要用它观察道的界限。无形体与无意为,有作用与有所为,同出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这个玄妙而又玄妙的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手机使用
分享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分享QQ
微信扫一扫
微信内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反馈
参考答案:
举一反三
【判断题】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A.
正确
B.
错误
【单选题】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交易机制的总和。
A.
资产
B.
负债
C.
工具
D.
产品
【判断题】保险丝和自动开关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气火灾。()
A.
正确
B.
错误
【简答题】英语语法专项习题 - 名词 ( ) 1 She was very happy. She_____in the maths test. A. makes a few mistake B. made a few mistakes C. made few mistakes ( ) 2 We need some more____. Can you go and get some, please? A....
【判断题】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A.
正确
B.
错误
【单选题】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交易机制的总和,这是指( )。
A.
金融市场
B.
资本市场
C.
货币市场
D.
金融衍生品市场
【单选题】中新网 2017 年 10 月 12 日 电 据外媒报道,一颗大小有如一栋房子的小行星 12 日将通过月球运行的轨道,近距离掠过地球,但不会构成任何危险。 读图,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
A.
自转方向都一致
B.
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C.
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
公转方向都一致
【简答题】离子通道有何特征?
【简答题】Blank-filling exercise Text B My Dishwasher Mrs Williams lived in a ____1_____ street in London, and now she had a new neighbour. Her ___2____ was Mrs Briggs , and she talked a lot about her expensiv...
【单选题】目前, 报纸传真机一般利用()来传输。
A.
电流通路
B.
微波通路
C.
电波通路
D.
高波通路
相关题目:
参考解析:
知识点:
题目纠错 0
发布
创建自己的小题库 - 刷刷题